24
2021.06
当地外文明靠近地球,准备一探这颗太阳系中的蔚蓝星球时,却赫然发现这颗星球上已经悄然睁开一只巨眼,正安静地凝视着宇宙,与地外文明遥遥相望……
这科幻小说般的开头,因为被称为“中国天眼 ”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现实。这只在贵州省平塘县“睁开”的“巨眼”自2020年1月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已经“捕获”371颗脉冲星的信号,是在同期世界上其他所有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夜色中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 图源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脉冲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灯塔。”FAST观测基地办公室主任赵保庆说。借助对脉冲星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探测引力波,研究航天器导航,甚至可以研究超新星爆发和测量黑洞质量。
FAST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也如同浩瀚无垠的天文世界中的一座灯塔,源源不断地提供研究数据,为天文研究指引方向。靠着FAST的“灯塔之光”,研究者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靠近。
学界灯塔,指引航向
这座巨型射电望远镜,由4450块反射面组成一个近似半球的形状,它将宇宙传来的微弱射电信号聚集到半球上方悬挂着的馈源舱内,以便科研人员监测。
由于是个中间凹陷的近似半球体,FAST被人戏称为一口银色的“大锅”。但这口“大锅”的总面积却有约30个足球场大小,容积共计约1500万立方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1月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 图源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作为全世界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的观测能力约是曾经“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望远镜的10倍,是过去号称50年来未被超越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的2.25倍,这意味着FAST能捕捉到过去从未被捕捉到的宇宙射电信号。它默然立在贵州环抱的青色群山之中,敏锐地“聆听”着来自宇宙的信号,然后再将它们提供给全世界渴望探索这片苍穹奥秘的研究者。
天体物理领域中有一句俗话,叫做“两暗一黑三起源”,它们充分概括了像FAST这样的天文望远镜的科学使命。即,探寻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黑洞,追溯天体、宇宙和生命的起源。
从大观之,FAST在2021年再次成功发现了四个新的快速射电暴。这种来自银河系外的神秘射电天文现象,能在几个毫秒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想像,在比你眨眼的瞬间还短的时间内,快速射电暴就释放出了太阳一整天内的能量。
自首次被发现以来,这种惊人的射电天文现象就一直让天文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而FAST观测到的四个快速射电暴则来自宇宙早期阶段,对它们的分析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揭开宇宙起源的神秘面纱。
见微知著,371颗脉冲星的发现,则让FAST能够协助验证很多科学规律。FAST总工程师姜鹏表示,他们目前希望发现一些“奇怪”的脉冲星,因为反常的信号背后可能蕴含着更重要的信息,更有希望能实现天文领域的重大突破,甚至可能通过它实现黑洞质量的精确测量。
为了发现这种“奇怪”的脉冲星,首先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这也是FAST目前正在发力的方向之一——踏踏实实做好信号监测工作,厚积而后薄发。这不仅是FAST的特点,同样是FAST背后的研发团队的真实写照。
一生一事,灯塔守望
FAST研发团队的成员,来自结构、电子、测量、控制、基建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像是大海里一座座灯塔,微弱的光组成浩渺大海中的航向指引。正如总工程师姜鹏所说,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光鲜的职称、令人瞩目的专利,但就是这群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二十六年如一日,将FAST一点点磨成了国之重器。
姜鹏作为FAST现任总工程师,无疑是最能代表这种专注气质的人之一。他出生于1978年,同年召开的中国科学家大会,为中国科学界带来春天。因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科学家是最为崇高的职业,一路读书做研究成为最自然而然的选择。2009年加入FSAT研究团队时,水利水电专业出身、擅长力学结构的他,还是天文的“门外汉”。但十多年专注于FAST项目建设,让这位“门外汉”对宇宙的了解深入而富有远见。
姜鹏曾经负责FAST工程关键的索网建设。天眼如果想要变成一只灵活的眼睛,就需要支撑反射面的索网能够在球面和抛面之间进行变形,这对于钢索的应力幅(最大拉应力和最小拉应力之间的差值)和耐疲劳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天眼建设之前,国内原有的钢索可以实现200MPa应力幅、20万次循环加载。这样的性能,对于天眼的建设还远远不够。毫无意外,项目初期,钢索的疲劳试验均失败了。
“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调试。”负责这项工作的他,带领团队跑了国内许多个厂家,用了两年的时间,一点一点钻研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的研发技术。他曾经在《科学大家》中这样介绍最终的解决方案,“我们全方位地改变了钢索的制造工艺,包括扭制工艺、涂层工艺等。” 最终的钢索性能提升到500MPa应力幅和200万次循环加载,是国际相关标准规范的2.5倍。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像FAST一样的射电望远镜的建设都无先例可循。独一无二的工程,意味着独一无二的困难。姜鹏回忆起工程建设的艰难,仍然十分感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传统工业不曾遇到的问题。”
工作人员对FAST反射面板进行检修 / 图源新华社记者刘续
不断试错成为FAST团队的选择。“很多实验就是持续的失败。” 办公室主任赵保庆告诉记者,“每次失败之后,发现相应的问题,一点一点进行调试,每次都有一点改善,只有最后一次会成功。” FAST团队,就是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磨出了这个宇宙天眼。
持续的失败总会带来无数质疑的声音,在天眼制造过程中,外界对于项目能不能做出、值不值得做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相较于外界的争论,FAST团队的成员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干扰,把心扎根到深山里。如今的FAST团队,有100多位成员,一部分人员在天眼现场测量数据,另一部分在北京负责基础研发。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搭建成为一支持续稳定的FAST科研团队。地处偏远,没有都市的繁华,清苦不可避免,但很少有人选择离开。
竣工之后,天眼和团队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姜鹏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脉冲星的物理机制将是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的研究发现能够提高时间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山之中,星辰更加透亮,脉冲星发射的信号,和深山之中FAST科研工作者们的理想,遥相呼应,连接成探索宇宙的每一步行动。在通向正确答案的道路上,每一颗星的信号、每一个人的投入,都至关重要。姜鹏说道,“我们想把FAST用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往下走。”
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 / 图源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作者|张静 李瑶琦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5.0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