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2023年7月26日,2022级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项目团队前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展开调研活动。支队分别探访了位于基诺乡的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示范点以及位于白象湖社区的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并与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开展交流活动。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徜徉于青山绿水间,探索当地民众“退胶还林”行动背后的奥秘;漫游在象谷中,见证了一段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话。
调研团队于基诺乡合影。图/林宇轩
在西双版纳东北部的群山之间,调研团队首先探访了基诺族的古老村落巴飘村,并来到了示范点茂密的林地当中,实地体验与学习相关成果。
“我出生在这里,亲眼见证了巴飘村的变化。”在旧村落的遗址上,村民布鲁都讲述了巴飘村与橡胶树的过往,“我们大概从04到07年就开始种植橡胶,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很多村民最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据布鲁都介绍,巴飘村的气候环境其实并不适合橡胶的种植,当地超过900m的海拔使得橡胶树出胶率很低,而橡胶树本身对于水量的高度需求,甚至使老巴飘村落所在地发生了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而导致山体滑坡,威胁了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布鲁都向同学们讲解橡胶的获取方法。图/王旭琛
在此背景下,2018年,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在基诺乡不适宜种植橡胶的地方开展了“新型雨林修复”合作项目,鼓励村民进行“退胶还林”。作为在州政府主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通过向村民发放树苗管理费、组织开展等生态旅游业务等方式帮助村民实现收入多元化,进而推动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我是最早响应‘退胶还林’的几个人之一。” 当地基诺族村民刀荣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表示,从2013年开始,橡胶价格发生了暴跌,目前“一天一棵橡胶树的收入不到5毛钱”;与此同时,当地民众仍然维持着艰苦的劳动方式:由于温度原因,农民割橡胶需要从半夜2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早上8点。
同学们与刀荣华交谈。图/王旭琛
而在“退胶还林”之后,除了提供600元/亩/年的标准补助,基金会还为村民与西双版纳龙象旅游公司的合作牵线搭桥,组织游客到基诺乡体验雨林徒步穿越、开展基诺村寨文化体验等生态旅游活动。据基金会统计,基诺乡有两个村委会、四个村小组、八家旅行社合作开展了雨林徒步服务,仅2023年1月,就接纳了1.5万人次参加雨林徒步的游客,加上食宿等其他消费,初略估计为基诺乡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
以“退胶还林”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线,传统农业如茶叶、水果种植等等也焕发了新活力。村民唐海燕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在平台上销售起自家种植的茶叶、火龙果等作物;刀荣华则将原本单一的收入方式扩大到“橡胶、茶叶、雨林徒步向导、农家乐”四个方面的结合。目前,刀荣华家庭的年收入已达35万元,其中“30万元都来自农家乐等服务”。
唐海燕向同学们介绍自家的茶叶。图/王旭琛
据基金会统计,截止2022年底参与热带雨林修复项目,进行“退胶还林”的村民从早期的4-5户,发展到了2022年末的35户,占据全社区56户的60%以上。同时,项目已经累计完成退胶还林501.23亩,种植树苗26878棵,为此雨林基金会共拨付了约83.5万元的管理费用于支持农户对种植树苗的管理,平均每户每年可获取6000余元的管理费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李春还表示,由于不再使用种植橡胶树所需的有毒性除草剂,巴飘社区的茶叶品质获得了很大提升,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巴飘社区生产的干茶叶平均卖价由原来的30-40元/公斤提高到50-60元/公斤,个别农户甚至卖出了1000元/公斤的价格。
同学们与基金会负责人李春交谈。图/王旭琛
正是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2018年来,当地政府、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与民众三方合作,经过努力,巴飘村既守住了满山青绿,也让村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发展道路。
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的10年计划目前已经走过了五年,李春还介绍了基金会当下和未来的其他发展计划。通过与支付宝、腾讯、茅台等各个企业建立“种树”加“署名”的生态合作项目,基金会将不断拓展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的方法和模式。而布鲁都也说道,在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她也在试着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目前她已在当地经营起一家民宿,并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发出了邀请。
参与调研的朱益孝同学在交流学习后表示:“在来西双版纳之前,我也以为热带雨林没有必要专门去‘种树’。了解了橡胶园对环境影响的知识之后我更加理解了热带雨林‘退胶还林’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人心,在持续的环保教育下,即使未来橡胶价格上涨,村民们也都觉得保护雨林比短暂的收益重要的多,希望更多人都参与进雨林环保教育工作中来。”
青山绿水,承载了百姓致富脱贫的希望,也见证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暖心时光。当天下午,调研团队前往了位于白象湖社区的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在“人象和谐共生”的标语之下,“象爸爸”熊朝永分享了救护团队与一只只大象的温馨故事。
熊朝永分享所救助的大象的故事。图/扶威
“这是然然,我是她的第一个象爸爸。”18年过去了,熊朝永仍能够想起自己所救助大象的细节。2005年,当时还是一只小象的然然因误踩铁夹,伤口感染溃烂,危及生命,被送入了救助中心。由于当时缺乏经验,然然曾一度生命垂危,甚至将铁链挣脱,发生伤人事件。熊朝永在一位老知青的建议下,熊朝永和团队使用普洱茶与云南白药结合的方式来治疗大象的伤口,逐渐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并最终完全恢复健康。2019年,已经17岁的然然在救助中心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象孩子,它被取名为“景景”。“现在,我已经从象爸爸升级为象姥爷了。” 熊朝永笑着说。
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于2008年正式成立,是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5个物种拯救工程在云南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内仅有的以亚洲象救护(助)和繁育研究为主的科研基地。据该中心统计,目前其已经先后参与救助亚洲象20余次,成功救助了11头象,并繁育了9头小象,在这里,有曾被捕兽夹夹伤的幼象、有因打斗而摔伤的公象、有因脐带感染而被象群遗弃的孤儿象,但均从垂危的状态获救,得到了悉心照料。
同学们观察了救护员为羊妞喂食。图/王旭琛
其中,小象羊妞因被象群遗弃到人类居住地附近而被送到了救助中心。经检查,小象有心率不齐症状,加上脐带伤口化脓,导致腹腔感染严重溃烂。对当时的中心来说,整个世界范围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救助经验。由于大象特殊的肠道菌群,没有象妈妈喂奶,小象很难存活,“象爸爸”们最后通过喂羊奶等方式,将小象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而由于每天都要喝大量的羊奶,小象也被命名为“羊妞”。这一成功的案例,填补了国际救助遗弃幼象领域的长期空白。目前,羊妞已是救助站的“大明星”,不仅在抖音等平台上收获了百万播放,还得到新华社、央视新闻的关注与报道。
大象接受野外训练后回到救护中心。图/扶威
除了救护生命垂危的大象,救助中心还帮助了收容了一批需要行为纠正的大象,保护了动物生命的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被戏称为车匪路霸的“维吒哟”是勐海-澜沧象群中的一头成年雄性亚洲象,在2014年到2019年间它曾多次在道路上“拦路打劫”,毁坏车辆,惊扰行人。2019年4月5日,前一天晚上还进入街道活动的维吒哟在一片甘蔗地成功麻醉转移,并于当天下午护送至救护中心进行收容管护。而在2018年,也有一头12岁的小象“阿保”曾闯入普洱市市中心,先后在客运站、信用社与警察局附近游荡,造成了民众恐慌。“象爸爸”保明伟通过自创麻醉大象的吹管器,成功将阿保麻醉并收容,三个月后,阿保便乖乖地跟随着“象爸爸”们开始了适应性训练。
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成为云南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中国政府对于亚洲象的保护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加强立法执法、野外收容救护”等一系列保护工作,使得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显著上升,从20世纪60年代的146头、80年代的18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头左右,其分布范国也从80年代的8个县(市)扩大到目前的9个县(区、市)。
救助站内的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示意图 图/王旭琛
调研团队还近距离观察了救护员与大象喂食与进行野性恢复训练的过程。目前,救助中心共有17名象爸爸,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培养人象之间的默契与联系。已在中心工作了8年的“象爸爸”的王波表示,当下中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尝试将救助象放归野生象群。王波说:“目前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做到的,我们正在努力,希望有一天可以成功。”
朱昊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象爸爸王波的人生转折让我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向‘象’而行。在救护大象的 8 年中,他曾在大象闹肚子的时候,24 小时陪在身边,每天清理象舍,忍受着蚊虫和异味也不曾离开。他的付出不仅为大象救助打造了生动的样本,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调研团队于救助中心合影。图/林宇轩
水静,山青,生灵和谐共生,在西双版纳的经历,让调研团队体会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如何逐渐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在基诺乡乡民对青山绿水的不懈追求当中,在一段段人象和谐相处的佳话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主流的声音,传达坚实而笃定而的力量。明天,调研团队将前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学习生态保护相关知识,并前往关累镇,探访固边支队的故事。
撰文 / 王旭琛
排版 / 彭欣怡
2023.08.14 13:45
11
2024.12
11
2024.12
11
2024.12
2025.01.03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