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一个来自基诺族的退伍老兵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陈诗荟

63岁的基诺族村民依然珍藏着他当年穿过的、整洁如新的军服。他时常会坐在村口搬个小凳上,静静地看着巴飘村里玩耍的孩子和往来的旅客,慨叹今昔变化。

包布鲁所属的基诺族共有20000余人,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基诺族仍是在基诺山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狩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社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纵九支队和解放军37师进入西双版纳。1950年,包括基诺族在内的西双版纳全境解放。直到1979年,基诺族正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为第56个少数民族,也就是截至目前最后一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

在18岁以前,包布鲁的脚步从未踏出过基诺乡巴飘村的山界。

而正是在1979年的前一年,解放军来到基诺乡征兵。年仅18岁的包布鲁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巴飘村里唯一一个参军的人。


图片

包布鲁展示自己的军服。图/陈诗荟


“共产党解放了我们,带领穷苦人民打天下,我当时想都不想就报名了。”包布鲁和另外几个村子的基诺族青年一起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原昆明军区文山分区边防十一团的一名步兵。

当他入伍时,虽然云南边境紧张气氛愈发浓烈,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包布鲁依然在军营里感受到了热烈、和谐、团结的氛围。

包布鲁回忆道,当时连队里有汉族人、傣族人、白族人、佤族人和基诺族人,本地人居多,但也有来自贵州、四川、湖南的人,大家齐聚在云南边陲的麻栗坡县,天天一起训练、吃饭、睡觉。

训练十分艰苦,士兵们需要学习如何在丛林这一极度复杂凶险的环境下作战。除了敌人的攻击,士兵们首先需要能够在凶险的丛林里生存、行动,这就涉及到在高温、潮湿、多虫的丛林环境进行爬山、越野、攀登、武装泅渡等一系列行进。

来自外地的汉族战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不适应的状态,“中暑、上吐下泻、病毒感染”。而在人生十八年来第一次从基诺深山里走出来、自幼一直在热带雨林里长大的包布鲁和他的基诺族人们很快就成为了各自小班里的生存向导。

“我教他们如何在丛林里辨别方位,如何寻找水源和辨别能够食用、药用的食材,在休息的时候,他们就教我怎么讲普通话、写汉字。”

其实包布鲁这一代的基诺族人大多不会讲普通话,而包布鲁则可以流利地讲普通话和书写汉字。这都是从军期间汉族的战友同胞教授给他的,1978-1982年这四年,是包布鲁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我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战友,又光荣地为国作战。”说到此处,包布鲁本来沉稳的语调激动地上扬。


图片

包布鲁穿上军服。图/陈诗荟


包布鲁和他边防第十一团的战友们是自卫反击战里第一波上阵的士兵,他们总共作战4天,一人牺牲、多人负伤,成功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

1982年退伍后,包布鲁回到了巴飘村,重新做回了一个普通基诺族农民,种地、种茶。2004年的时候,因山体滑坡灾害,政府帮助基诺族集体搬迁到山下。山里修了路,村子里通了水电和网络。2018年,基诺乡基诺山成为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项目的实施地。基诺乡也同步开发了生态徒步旅游的项目,巴飘村成为了基诺族民族风情园的展示地。

随着村子里游客数量增加,包布鲁也在村口开了一个小卖部,他每日无事时在小卖部门口搬个小凳坐着,与前来旅游的来自各地的旅人交谈。他还与当年的战友保持着紧密的友谊。过去是写信,现在他们也用微信来联络彼此,一年一度相聚在他们曾经驻扎的麻栗坡县,回去看看麻栗坡县烈士陵园里牺牲战友的陵墓,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包布鲁崭新如故的军服左侧胸口上,有两枚锃亮的勋章。一个写着“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另一个写着“自卫还击作战纪念”。


图片

包布鲁军服上的勋章。图/陈诗荟


“等到八一建军节那天,我就穿着它出门。” 包布鲁期待地说。


撰文 / 陈诗荟

排版 / 高一凡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