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05

英特尔与杨笠: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廖宇彬

近日,电脑品牌英特尔在网络上官宣选择杨笠为代言人,但由于杨笠此前在《脱口秀大会》对男性的一些调侃性评价,引起不少网友对英特尔产品的抵制。英特尔随后撤下了与杨笠相关的所有宣传海报,又发文称目标建立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

英特尔既想通过这种迅速“出圈”的方式得到流量背后的红利,又想维持住固有消费者基础,这种强盗逻辑实际上是作茧自缚。英特尔作为一个电脑品牌,相对而言其主要消费群体是男性;而杨笠作为一名通过脱口秀出名的网络红人,被她观点吸引并引起共鸣的群体更多是女性。且如今,杨笠在很多男性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性别对立”、“侮辱男性”的标签化存在。在当前快节奏的商业热潮之下,制造争议才能快速精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而她就像一点火星,一旦触及某个地域就引起火药桶的爆炸。英特尔遭抵制后反悔的行为更是把本来浑浊的水搅得更浑,同时得罪了两大群体,掀起了又一波关于性别对立的“战争”。

品牌代言人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可以溯及20世纪初美国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的创造。他们在力士香皂的平面广告中大量采用影视明星照片,引起强烈市场反响,引致了许多公司的效仿。工业化进程催生了品牌间的竞争,在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消费者常因与商家的信息的不对称而出现选择困难。商家无法控制消费群体心理的选择,但可以予以引导并通过强大的从众效应获得收益。这就是商业品牌需要代言人的原因。品牌代言人也便是这样一个角色——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者。

某种程度上而言,代言人就是品牌的人格化象征。微博投票的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在面对两件外表和功用差不多的商品,会倾向选择对品牌代言人有好感的产品。他肩负着为品牌发声的“职责”,甚至个人的品格、行为都会与背后的品牌相连,一举一动都引导着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情绪,从而影响产品在市场竞争下的销量即利润。品牌代言人实际上是商家在面向固定消费群体和大量潜在消费群体进行的选择,即在不引起相对少数品牌固定粉丝的反感之下尽力去吸引和满足大量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因而代言人的选择应当慎之又慎。适合的代言人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销量,代言人的咖位和身价也随之上升,品牌与代言人可以互相成就。反之,则相看两厌,自毁长城。

在这种语境之下我们再度回看英特尔公司的系列操作,便可以有所解释了。同时,英特尔也并不是第一个试水的品牌,之前打着“男人的衣柜”名号的海澜之家找杨笠代言亦可能是这个逻辑。只要有流量,资本还是会闷头向前冲。但衷心希望企业能真心打造“多元包容而又开放的文化”,而非简简单单流于形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被金钱蒙住了双眼。浪潮过后不要一地鸡毛,而是留下反思与前行的希望。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wu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