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2.03
2001年9月14日,Rue在911事件的哀鸣中出生了。
镜头顺着家中台阶而下,Rue的前十七年人生在荧幕前匆匆而过,她用平直的声音恹恹地独白——
“我的父亲意外死亡,妈妈为了支撑家庭变得异常忙碌,在这样的空隙里,本就有精神疾病的我开始嗜药。”
“最后,我染上了毒瘾。”
十七岁,小镇的天空蔚蓝,从戒毒所出来的Rue乘在母亲的车后座上,与在镇上素未谋面的画着飞扬眼影的金发女孩Jules擦肩而过。几小时后,Rue在灯影幢幢的派对中与金发女孩再次相遇。在手机接连不断的提示音与派对发酵的荷尔蒙中,身边人分离和好的戏码开始上演。
《亢奋》第一季海报
图片来自豆瓣网
HBO出品的美国青少年网剧《亢奋(Euphoria)》讲述了美国East Highland小镇上一群高中生的故事。致幻剂、荷尔蒙、无休止的争吵与戏剧化的多角关系是《亢奋》剧情蜿蜒前进的主调,啦啦队表演、剧场演出、小镇嘉年华和无穷无尽的派对则是剧中常见的场景。以女主角Rue 为代表的一群“问题少年们”,做着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
21世纪初,流行于中国大小城市书城中的“饶雪漫”与“郭敬明”们也曾打架、流产、飙车……这样的“青春疼痛”文学因远离大多数人的日常校园生活而缺乏真实感。长大后重新翻看这些内容,当年的痴迷褪去,能感受到的往往是小情小爱里纷飞的“无病呻吟”。
“矫情的青春疼痛。”相似的批评同样出现在《亢奋》的豆瓣热评里。与之并列的,则是五星好评里的“总有人正青春”。事实上,“青春疼痛”的创作主题经久不衰。从《猜火车》到《皮囊》,再到如今的《亢奋》,优秀的“青春疼痛”作品总因触及到青少年恒久的成长母题而受到关注。即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此类作品依然能折射青少年们共性的成长疑问。
2月28日,《亢奋》第二季落幕。回看《亢奋》,在绚烂的灯光、朦胧的布景与梦幻的配乐里,《亢奋》这艘刻有“美国版青春疼痛”的大船似乎藏在迷雾深处。然而,拨开迷雾,这里存在着一条从未终止的关于成长的航线。
《亢奋》剧照
图片来自豆瓣网
家庭:灰调的底色
“Euphoria”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极度愉快和兴奋的情绪”。
然而,短暂亢奋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可抹去的伤痛。在Rue沉静的旁白和有意放大角色情绪的长焦镜头里,角色们原生家庭的隐痛一点点铺陈开来。
“我爸爸应该陪着我妈妈,陪着我和我妹妹长大。但他因病离开了,我有什么办法?”在两季之间的特别篇中,Rue蜷缩在沙发上,向劝诫自己戒毒的共助会叔叔Ali,硬邦邦地说出了这段话。
在《亢奋》的剧本设定中,家庭中父母的缺席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Rue幼时的好友Lexi在成长过程中同样缺少父亲的陪伴,只不过Lexi父亲的缺席并非命运的意外,而是一场有预谋的失踪。在第二季末尾Lexi编导的舞台剧中,她与姐姐Cassie的家庭过往得到铺开。最初,她们的父亲虽然与母亲离了婚,但依然会定期来看望女儿。然而,父亲的车子渐渐地不再出现在Lexi家门口,最后,父亲终于不告而别,消失在这座封闭窄小的小镇。母亲虽然尽力养活女儿们,但却因酗酒而未尝完全尽到责任。
父母缺位的负面影响,在姐姐Cassie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Cassie
笔者截图自《亢奋》第二季
很难有人会忽略Cassie。第一季里,她甫一登场,甜美的脸蛋、灿烂的金发和美丽的身材便让人联想到经典的“美国甜心”形象,然而,与以往校园片里美丽自信的金发女孩们不同,Cassie总是不安与易碎的,对侮辱与轻视她的人低声下气。第二季中,渴望亲密关系的Cassie选择了欺骗好友Maddy,与Maddy前男友Nate秘密相恋,更是为迎合对方而迷失自我……
《亢奋》始终用如此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为支撑,呈现着一种有根据的“疼痛”:家庭中的缺爱带来了追逐亲密关系的“瘾”。因为缺乏爱,而更渴求爱;因为渴求爱,讨好和挽留便成了习惯。灰调的家庭底色,始终印在《亢奋》复杂的亲密关系背后。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Jules。
第一次出场的Jules骑着一架轻巧的自行车,浅色的长发随风飘扬,粉红的裙摆在浓绿的原野间有如旗帜,像一只精灵。
Jules
图片来自豆瓣网
她自己选择成为了女孩,然而,这未被母亲接受。当母亲通过欺骗将她送入精神病院时,透过栏杆看向窗外母亲的Jules选择用易拉罐划伤手臂,把自己的内心痛苦转化为肉体伤害。当她出院时,父母却选择了离婚,随之崩塌的是她对亲密关系的信任。
父亲带她搬来新的小镇,小心翼翼的Jules对待父亲总是温和阳光,如此的表演自然欺骗过了形色匆匆的父亲。但爸爸不知道的是,深夜的阁楼里,为了确认自己可以是女生的Jules,只能通过网络软件,以不健康的方式获得爱。
在家庭关系的感知上,青春期的少年们往往比想象的更为敏锐与脆弱。即使剧中最为自信张扬的女孩Maddy,同样会在深夜,因为父母关系的恶化而脆弱哭泣。当我们称青春期为“叛逆期”时,我们看到的是家庭关系作为青少年情绪出口的展现;然而,家庭关系同样可以是青少年们的情绪来源,影响着他们对自我、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成为挥之不去的青春底色。
社交网络:彩色的世界
灰调的底色之上却是一个色彩繁杂的世界。
《亢奋》中的高中生们都属于Z世代。Z世代的成长与移动互联网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互联网内嵌于《亢奋》的每个角落,在一场盛大的线下派对中,某个角落发生的事情,皆在通过社交软件被派对内外的所有人共享。
Jules
图片来自豆瓣网
当Jules以“我要在家中观看《魔法少女小圆》”为理由拒绝Rue的派对邀请时,依托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亚文化元素得到了展现。从穿着打扮到爱好,Jules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动漫海外宅”形象。在另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女孩Kate作为英国乐队One direction的粉丝,通过发布Tumblr(轻博客网站)上的同人创作,获得大量粉丝,成为著名写手。普通女孩与网络红人的反转,就这样出现在少年面前荧光闪烁的屏幕之上。
对于这群Z世代而言,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内嵌于他们的一部分。缺乏父母关爱的Jules在匿名软件里寻找交流与认可,互联网成为对现实缺憾的一块荫蔽。
Kate同样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重塑自我形象、支撑自我认知的新可能。从成为写手得到众多拥趸起,Kate开始直播,塑造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网络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嫌弃的胖女孩身材,渐渐在网络的认可里重塑自信。当Kate换上与她非常相配的朋克妆造,挺胸昂首走在路上时,支撑她的自信和美丽的,也许恰恰是那一根网线。
Kate
图片来自豆瓣网
然而,互联网与现实之间也总是存在张力。
在特别篇中,《亢奋》通过Ali之口,以前人的视角讲述着互联网一代的生活——“你们这群人都成为了互联网的靶子,他们深挖着你们的手机,浏览着你们赞过的帖子,预测着你们的行为,然后给你们下套。”
算法与数据掌握着少年们的心情与喜好,现实中缺少的情感都由社交网络来交织补全。然而,互联网不能取代现实的一切。当Jules发现自己真心以待的匿名网友是用聊天记录威胁她的Nate时,伤害与背叛接踵而至。即使是因为网络获得关注的Kate,在适应互联网高密度、快节奏的交往后,面对身边人的真心却感到犹豫与不知所措。面对腼腆温和的男生,她不能确定自己的心意,亦不能确定网络红人与高中生的边界线位于何处。
谁的青春不迷茫
《亢奋》中的大多数人不谈论未来。
Rue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在吸毒与自杀的两点一线中来回穿梭,其他人面对未来则更多是缄默。第一季中,只有彼时Cassie的男友谈到了未来规划: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运动员,并以此进入大学。然而,在交谈中,他也不乏苦闷地承认,这是他父亲的期望。
当少年们不谈未来,他们似乎在回避着理想中的自我;而当下的自我,则存在于交织的亲密关系与互联网的形塑里。
第二季结局,灰头发的男孩Elliot坐在窗台为Rue弹唱了一首歌,歌词唱到——“I think you may be my only friend, I gave it all to see you shine again.”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第一季中,Jules与Rue头贴着头,说:“这个世界很糟糕,而你却是例外。”
Jules&Rue
图片来自豆瓣网
他们试着用当下的亲密关系来缓冲自己与世界的矛盾,用一个确定不会离去的人来定位自己此刻的存在。互联网同样成为重要的媒介,他们通过匿名的网线寻求亲密,在互联网获得更多的喜爱来支撑自我。《亢奋》用两种色彩编织了少年们形塑自我的过程,这是一幅颜色过于繁杂的画,于是少年们只能看到眼前,而看不到未来。
那些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观者们,总有片刻的共感和重合。这种迷茫并不仅仅针对自己,更是针对当下的世界。
“如果你想要自由,你更需要‘幻想自由世界’的能力。” Ali想带着Rue脱离现实困苦,不再陷入追问自己家庭不幸、天生有精神病征的死局;而十七岁的Rue的脸上更多的是迷茫,在许多的片段里,她和她的同伴们想做的是烧毁这座小镇,讨厌整个世界。
当Rue在开篇提到911时,她已经将自己身处的时代概括为“糟透了”。《倦怠社会》中说:“21世纪最大的疾病来自于神经元,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抑郁……这些成为了21世纪的开端。” 这似乎就是Rue的完全写照。
《猜火车》剧照
图片来自豆瓣网
再回看1996年英国经典的青春疼痛电影《猜火车》,世纪末最后的颓废里充满的是摇滚乐。回忆那个英式摇滚泛滥的时代,英国乐队Blur的主唱在纪录片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灵感时说:“短短几年内,英国实现了城市化,乡间的多彩和活力被抹杀了,我曾经玩耍的地方,第二年就变成了住房。一切都在变化。”
青春的疼痛和剖白,与时代共生。经典的青春疼痛作品,恰能反映这一点。
如今,唱片包封早已褪色,摇滚乐的和弦亦早已被几十秒的短视频背景音取代,Z世代遍布二次元、粉都等亚文化的多元审美,进一步扩展了世纪末自由奔放的歌谣,互联网接管了当年街头少年们的颓唐。
从《猜火车》到《亢奋》,时代的发展改变一代又一代人青春的模样;不变的是青春期少年们动荡、敏感和脆弱的内核。《猜火车》晃动的镜头里,伴随摇滚乐躺倒的少年们眼神迷离;《亢奋》中少男少女们灿烂夺目的眼影在舞池里闪烁,同样晃荡出酒后的醉感。
《亢奋》女主角合照
官方剧照
也许,并非每个人都有因为缺爱与不幸而沉溺致幻的青春期,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也曾和他们共感。在他们的痛苦里学会理性地思考与成长,可能亦是对我们自己人生的一次有意义的回望。
同时,《亢奋》本身在分级上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主演赞达亚等亦在社交平台号召未成年人理性看待本片,不要随意地效仿。青春疼痛片的意义不在于刺激感官,也不在于号召效仿,而在于展现疼痛,承认疼痛,接纳疼痛,并由此给予教育的可能和思考。
也应是基于此,青春疼痛,才能在荧幕上,永远正在进行时。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