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退胶还林:基诺族山村打开振兴新篇章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朱昊宇

踏入云南西双版纳州的基诺山,就可以看见盘山小路边都排布着一棵棵被割出道道划痕的橡胶树,树上绑着用于收集橡胶汁液的胶碗,但胶碗里只有黑色的凝固了的胶液和前几天下的雨水。



图片
图片

上图:基诺族巴飘村在政府资助下新建的村庄

(摄影:朱昊宇)

下图:基诺族在基诺山上保留的原始茅草房

(摄影:朱昊宇)


作为最后一个被识别的单一民族,基诺族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正如古诗中的描述,“昔从武侯出汉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基诺族(原名攸乐族)历史上以种植茶叶为生。上世纪70至80年代,受国际橡胶价格影响,逐步开始改种橡胶。

 

图片
图片

上图:图中高低不平的树林为雨林

(摄影:朱昊宇)

下图:图中层次分明的树林为橡胶林

(摄影:朱昊宇)




今年64岁的巴飘村村民包布鲁向记者介绍,“但是后来橡胶价格的不断下降,叠加常年种植导致出胶率下滑,种植橡胶能带来的收入就越来越有限。”根据布鲁都的简略估算,扣除不能割胶的雨季,平均每月仅有约10天可以上山割胶,大多数胶农在收获季的月份每月割胶的收入分布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

 

此外,橡胶树根茎发达吸水力强,且树高叶密能够遮蔽阳光,导致树下寸草不生,甚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因此,橡胶林也因此被称为“绿色沙漠”。布鲁都也怀疑2002年那场暴雨之所以能够导致山体滑坡,破坏寨中民居,也和开发雨林改种橡胶林有关。

 

而且伴随橡胶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也会在橡胶林之外的地方继续种植茶叶、中草药等经济作物。而这些作物均不是大象等野生动物所赖以为生的灌木及草本植物,导致大象等食草动物面临食物危机,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挑战。

 

转机发生在2018年,这离不开一家2010年成立的公益性基金会 —— 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布鲁都也是此基金会的员工之一,主要负责对接村民的工作。

 

2018年,基金会正式在基诺乡试点推动退胶还林、修复雨林的项目,主要通过鼓励村民砍伐橡胶树,代替以多样化的雨林原生树种的方式推行。村民退胶还林后,还能从基金会中得到一笔树苗管理费,同时还能有更多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创收。

 

布鲁都所在的家庭是“退胶还林”项目所覆盖的第一批村户。她回忆道,每亩地种植橡胶只能种植30棵,而基金会所分发的原生树种每亩地能够种60棵,而且每棵树每年补贴10块钱,那么“还林”的10亩地每年就能给村民创造6000元的树苗管理费收入。


图片


布鲁都在回答提问(摄影:朱昊宇)



“还林”的过程也是对村民劳动力的解放。布鲁都表示,种植橡胶十分辛苦,需要在产季的每晚凌晨2点到早上8点上山割胶,并在短暂休息后下午再次上山取回橡胶,导致胶农无暇从市其他工作增加收入。而退胶还林后,村民只需每年上3次山进行简单的除草活动,以保证新种树苗的正常存活。

 

据基金会数据,截至2022年底,基金会已经累计发放管理费近90万元,带动参与项目的村民增收近150万元。目前,巴飘村中60多户的家庭中,已经有40余户已经参与到退胶还林的项目中。

 

退胶还林的同时,巴飘村的文旅业也乘着社交媒体的春风蓬勃发展起来。“徒步雨林”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了现象级传播,村民可以带领游客到基诺乡徒步穿越雨林、体验基诺村寨文化体验等生态旅游活动。刀赢生介绍称,这位很多村民开拓了新的创收方式,如果村民家中人口多,也可以选择进入茶园种植茶叶等工作,多渠道实现就业。

 

记者在巴飘村也观察到,村门口也有当地村民在通过抖音直播销售当地的基诺白茶、红茶、山货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布匹。直播博主司土巴告(汉族名唐海燕)接受采访称,自己也是不久前才开始借助抖音来卖货,虽然大部分还是云南本地的客户,但是最远也有内蒙古的客户在直播间中下单。现在司土巴告的抖音账号已经有了4320个粉丝,村民偶尔也会把他们的货委托给她来卖。


图片

当地直播博主司土巴告正在做直播销售基诺族当地的白茶

(摄影:朱昊宇)


2023年是退耕还林的第五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据基金会数据,这一项目已成功恢复了503亩的雨林,种植成活20余种,及28764棵树。当地的村党委书记刀赢生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种植的树苗存活率大约在90%以上,即使遇到困难也能保持至少70%的存活率。


今年2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的蔡葵老师带领团队来到巴飘村,评估这一项目的生态效益。她们发现基诺山从原来单一的人工林,向天然林发展转化,对土壤石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产生了明显的防治效应,使得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创造了条件。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救护员王波也强调,象群在西双版纳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也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恢复。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春介绍称,基金会也已筹措上百万资金,资助了包括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和亚洲象栖息地修复等项目,持续地为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了贡献,让村民从“谈象色变”到民心“象”通。


村名包布鲁在接受采访时也感慨“真应该更早加入退耕还林项目”。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春也表示,未来基金会将继续支持退耕还林覆盖面的扩大,帮助村民实现多元化且可持续的收入增长。





作者 | 朱昊宇

排版 | 扶威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