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8
高校开放需有“界”。“界”在何处?在于对开放人员、开放时间和开放区域的限制。校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要求来访人员实名预约,限制每日来访人数,规定校园开放日,划定可供游客参观的范围,设置违规游客黑名单,为校外人员提供相关服务等方式,协调校内外的关系,让校园开放能够有序推进。
有人认为,既然高校获得了财政税收的支持,那么社会大众作为纳税人,就有权自由进出大学。诚然,国家财政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校园开放成为了高校应尽的责任,但这一观点并不完整。一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其缴纳的税款与消费的公共产品之间的价值无法等量代换,因此也不能对应到自由出入高校校园的权利上。另一方面,推动创新、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在保护校内师生工作生活秩序和人身财产安全面前,接待社会游客只能是放在第二位的。
可以想见,如果无限制地开放校园,不仅将迫使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维持常规校园秩序,推高校内安保、餐饮、卫生等领域职工的压力,还会让进出校园的巨大人流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不仅会影响高校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不利于保证游客的参观体验。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其它一些接受财政支持的公共事业,或许能更好地看清这一点。例如我们很难接受社会人士随意出入中小学校,也大概会对在公共图书馆锁住桌椅以长时间占座的人们表示不满。归根结底,让公共事业能围绕其首要目标充分发挥功能,在社会价值上具有最高的优先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心安理得地轻视甚至拒绝校园开放。对于向往知识的社会大众来说,高校的任务不止于推动创新、为国育才,还应该向民众传播知识,为社会担纲价值。开放校园,无疑是达成这一重任不可或缺的一步。而无论是中国高校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价值传统,还是当前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社会现实,都说明这种期待是合理的,高校也理应努力满足。
由此观之,高校应当有界限地开放,并在校园开放上享有管理上的主动权,通过各种手段划分出内外的界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校内外人员利益的平衡,让高校既能聚焦自身主责主业,又能向外界开放高校资源,从而让高校对社会的多元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激发。
2023.08.14 13:45
30
2023.10
30
2023.10
30
2023.10
2023.10.17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