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全球胜任力海外调研课程|know others more, love others more.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旨在带领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实地探访,开展小规模、深度性、实践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创造跨年级、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强化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青年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受挑战的同时保持了向上向前发展的积极活力,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因此,此次课程旨在了解中欧关系现状,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青年视角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赴荷比卢支队于10月7日至15日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开展为期一周的海外调研活动。

10月10日,支队一行来到了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东约25公里的的古老小城鲁汶(Leuven)。历史可以追溯到9世纪末的鲁汶如今是比利时第九大城市,世界著名的天主教鲁汶大学和啤酒公司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的总部坐落于此。

图片


图片

与布鲁塞尔和卢森堡相比,小城鲁汶就像一位穿着古典服装的现代青年,在热闹中又含着沉静的神采。这里的热闹由鲁汶的年轻人组成——在鲁汶,有约四分之一的常住居民是鲁汶大学的学生,这些从世界各地汇集于此的年轻人,正展示着朝气蓬勃的学院风格;而这里的沉静则由那些古老的十五世纪建筑凝固了下来——它们总是静悄悄的,仿佛随时会从中走出一位虔诚的僧侣。在清晨的鲁汶,于薄雾中走在由一块块圆石混着沙土铺就的古老街道上,听着一辆辆单车驶过时叮叮当当的铃声,不会让人觉得喧闹,而是更觉静谧。

心心相通的文化使者

欧洲传教士的在华活动,是早期中欧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明末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罗明坚,都为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鲁汶大学,也走出了一位在中欧关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来华传教士:南怀仁。从鲁汶大学毕业后,南怀仁于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并作为清初最有影响力的在华传教士,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南怀仁研究中心正坐落在鲁汶大学城中,中心师生专注于神学和汉学的研究,并致力于从人文学术和宗教交流角度,促进中比之间的相互理解。


10月10日上午,支队师生来到南怀仁研究中心参访。中心创始人韩得力神父,鲁汶大学中国书院的研究员Hugo Vanheeswijck、Pieter Ackerman和龚志喜神父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创办缘起和当前开展的研究。韩神父介绍道,中心创立于1982年,主要的研究对象是18-1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比利时和荷兰的传教士。经过多年研究,中心目前收集整理了大量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基层参与当地发展进程的记录,凸显了他们在促进中欧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上的历史意义。韩神父多次强调道,南怀仁研究中心的创办继承了过去来华传教士的遗志,以人文和宗教交流作为桥梁,促进中比、中欧多重文化之间的对话及共鸣,是中心不变的初心。

图片

精通八国语言的韩神父今年已经92岁了,但精神矍铄的他仍然走在中欧文化交流的第一线。在青年时,韩神父就对早期传教士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十分钦佩,因此在1947年就下定决心前往中国传教。他秉持着对文化的热爱,在近70年的传教生涯中,数十次亲自前往中国,广泛联系中比两国宗教和文化界人士,促进中比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他不断了解和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他增加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他坚信文化交流是所有交流中最容易的渠道。所以他创立此文化中心并坚持举办文化和学术活动,并希望这些坚持能促进中比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更能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增添更多友善。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鲁汶大学是在1425年由教皇马蒂诺五世(马丁五世)下令建立的,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1968年起,鲁汶大学分为两所不同的大学,分别为荷语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te Leuven)和法语鲁汶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本次支队拜访的是荷语鲁汶大学。


离开南怀仁研究中心,支队一行人沐浴着上午明媚的阳光来到了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受到了鲁汶大学媒体研究院(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教授Leen d'Haenens和Stef Aupers的热情招待。支队师生同鲁汶大学学生一同在社会学院参加了一节由d'Haenens教授所讲授的课程,主题为欧盟的媒体政策。d'Haenens教授生动的讲授,帮助支队师生梳理了欧盟的立法过程、欧盟媒体政策的欧洲化、社会保护等原则。在课程的最后,支队成员徐博向鲁汶大学的师生介绍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全球财经新闻英文硕士项目的概况。

图片图片

支队还与d'Haenens教授交流了关于中比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合作的重要性。d'Haenens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一个词“reciprocity“(互惠、互助),她认为中国和比利时的学生都应该多到彼此的国家去加深合作、加深交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建设中欧新闻传播跨文化国际人才梯队,强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图片图片

课程结束后,支队一行在鲁汶大学校园参观,徜徉在大学主楼之间,领略着书卷气息。此时正值博士生答辩季,主楼内自习人头攒动,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氛围。

历史之上的行路旅客

如果说“人”是构成城市画作的主角,那么文化就像是画卷上的底色,它静静沉睡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展现着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行走在鲁汶百年历史之上,人在横向的时间轴线与纵向的空间维度交汇之处,向后回看,会发现一段叙事的发生并非必然,而是一种选择和发展。Park Abbey及PARCUM博物馆,正给成员们带来了如此体会,这些建筑用真实可见的历史,在游人耳边轻轻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支队于10日下午来到鲁汶大学城外的Park Abbey。Park Abbey 是一处具有900年历史并保留完好的隐修院遗址,不仅保存了完整的修道院结构,同时也是保护多样宗教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坐落在鲁汶大学城旁的修院,离市中心仅有20分钟的步行距离,从闹市之中离开,一份别样的静谧和别致瞬间闯入眼帘,乡村田野在斜阳之下欢迎着支队师生的到来,转过弯,就看见了隐修院的尖顶教堂。来到PARCUM博物馆,支队师生仿佛也走进了几百年前修道院修士和修女的生活场所。无论是典雅古老的圣体柜、图书柜,还是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品与壁画,无一不诉说着文化发展的进程。在静静聆听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许多有意思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比如基督徒在修道院的每个周五都会吃一顿鱼肉,再比如到了复活节也会准备各式巧克力蛋。探寻这些文化习俗与宗教历史的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图片

除去艺术展品和建筑结构,修道院另一侧的酒窖更是带给了我们更多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中世纪的欧洲人饱受饮水安全的困扰,因为他们当时并不掌握过滤和储水的技术,只有将水变成啤酒才得以保存。再加上修道院的宗旨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所以比利时大多数修院靠着高超的酿造啤酒技术维持教会的开支平衡。通过在隐修院博物馆旁边幽静的通道,我们看到了有近千年历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还得以保留的酒窖。酒窖在2012年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于2016年进行整修。热爱中国文化的酒窖老板Joris Brams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啤酒酿造的过程,以及自己如何将现代化酿酒技术与充满历史的酿酒地点融合在一起。因为自己的啤酒酿造技术,Brams受邀在重庆啤酒的酒厂中工作了三年,在谈话中也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简单交流后,支队成员在酒窖亲自品尝体验了鲁汶当地的特色啤酒,在碰杯和畅饮中,支队师生自由畅谈此次欧洲之行的收获与感受,尽情沉浸在鲁汶小城的魅力之中。

图片图片图片

寻觅未来的探索之人

10月11日早晨,我们乘车告别宁静古朴的鲁汶小镇。随着低矮的红色砖房消失不见,一座座宏伟的玻璃大厦映入眼帘。我们来到了欧洲议会驻地——SPAAK大楼。

图片

在议会大楼驻足仰视,映射着淡蓝天空的玻璃幕墙,与幕墙上深蓝底色的欧盟旗帜相呼应,将旗帜上的12颗金星衬托得格外鲜亮。走进室内,访客大厅伫立着27个成员国的国旗与欧盟旗帜,楼道里回响着不同语言交流的声音,墙壁上可见议会24种工作语言书写的“你好”和“谢谢”。

图片

跟随着语音导览的讲述,我们穿梭在议会的各个展厅,沉浸式了解了议会的组成、成员的职能分布等详细介绍。欧洲议会是欧盟监督、咨询和立法机构。本届(第九届)议会于2019年7月正式成立,现有705名议员,7个党团。议员均由欧盟成员国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任期为5年。欧洲议会设议长1人,副议长14人,总务官6人,组成议长执行局(Bueau of Presidents),负责领导议会及其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


接着,支队一行人来到了欧洲议会的办公区域,此时因为正值“巴以冲突”的高峰期,议会大楼的工作人员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会议准备。支队成员们在议会办公人员的带领下穿过办公区,与两名欧洲议会的议员(MEP)展开面对面的座谈。


前来热情迎接我们的两位议员,分别为迈克尔·华莱士(Michael Wallace)和克莱尔·戴利(Clare Daly)。华莱士和戴利同是爱尔兰政治家,他们自 2019 年 7 月起分别担任欧洲议会爱尔兰南部选区和爱尔兰都柏林选区的欧洲议会议员。两名议员都是欧洲议会左派“争取变革独立人士”(Independents 4 Change)的成员。

图片图片

座谈中,支队成员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包括欧盟、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在英国脱欧和巴以冲突上的立场,以及俄乌冲突下的中欧关系等重要议题。两位议员保持了一贯的客观作风,对支队成员的一系列问题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支队助教陈嘉诚是戴利的粉丝,早在两年前,戴利公正、犀利的发言风格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座谈结束后,戴利特意留下来,与陈嘉诚合影、拥抱。陈嘉诚在回忆起这段特别难忘的经历时说道:“我们需要更多来自欧洲的‘拥抱’”。

图片

接下来,支队成员转换到了更加轻松的话题,就议员们对中国的印象展开了交流。华莱士表示,他曾去过北京、西安等地方,感受到了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巨变。同时他也感谢中国对于气候变化的贡献。“北京的天空比之前蓝多了”,他由衷地说道,“中国一直在进步(China is making progress)”。在有关欧洲如何做好国际传播的话题上,华莱士建议我们应该更多地与不同的人和机构交流,努力克服语言之间的障碍,利用媒介的力量改变欧洲民众的看法。


支队带队老师张莉在座谈中强调,本次有幸能与议员面对面交流,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沟通学习经历,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中欧之间会有更多对话和沟通的可能。

图片图片

会谈结束,支队来到欧洲历史博物馆(House of European History)。在馆员的讲述中,支队师生了解了欧洲大陆的历史进程、近代发展和未来走向。在陈列的历史文物中感受欧洲从欧罗巴(Europa)的传说到工业革命的发展,再到战争的影响以及经济的起落,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参观后,支队成员熊珂感叹道:“以欧洲视角重温欧洲历史,又是一番别样的体验。”

图片在一场场交流对话中,我们不断学习着彼此的历史,现在的想法和未来可能的走向。我们在此过程中找到相同之处并互相靠拢,知晓不同之处也试图理解其文化背后的含义。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保持着真诚和谦虚的态度,也为彼此的交往带来更多善意。支队带队教师胡钰老师在与南怀仁研究中心文化交流的最后,在赠礼明信片上的寄语汇成了我们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know others more, love others more.”
图片

供稿 | 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

赴荷比卢支队

图片

▲第一期:对话探访,共谋未来

图片

▲第二期:寻欧陆风情 探多元文化

图片

▲第三期:“你好”卢森堡 ,“再见”巴别塔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