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教授
2023年7月24日上午,“研究中国,讲好中国——大国博弈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第六届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举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开班仪式致辞。
以下为柳斌杰教授致辞全文。
尊敬的孔丹理事长,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大暑的时节,大家不畏高温、相聚清华,共同参加中国特色新闻学研讨班。参与研讨班的成员主要来自媒体工作者、新闻战线上的骨干力量、高校的新闻教育者以及文化界的部分老师,这样的结构符合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扩大范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因为400年来,资本主义已经构建了一个难以辩驳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为资本主义提供合理的解释。在这个框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可以说,现在的新闻战场的斗争比武力战场更加激烈。自疫情以来,俄乌冲突等事件中的国际舆论针锋相对,斗争双方有着各自的框架和话语体系,也有不同的讲故事方式。在这样的国际传播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新闻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我们的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认识过于肤浅和标签化,只将其当作宣传工具或仅限于学术研究。中国特色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既应包括中国的特色,也必须追求全球适用的真理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其次,学校里的专业研究过于书生气,缺乏对全球舆论态势和对中国影响的深刻估计,因此未能深入推动这项理论的体系化研究。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点,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来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首先,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打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血脉,才能拥有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要建设有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第三,要巩固和壮大奋斗新时代的思想舆论阵地,才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终培养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工作队伍。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建构不单纯是学术问题,更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壮大,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认识,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第二点是增强科学性的问题。面对庞大的西方世界及其所构建起来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我们要拿出科学依据来,所以我希望大家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是笃信贴标签的学科概念和框架。我们的学科建设一定要加强科学性,坚持科学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坚定追求真理的信仰,为人类提供真理和智慧。实际上,目前在新闻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已然完全失去其伪装,其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实质上已不复存在,美国甚至控制着全球社交平台,限制传播对其不利的信息。面对这种话语霸权,我们要增强自身力量来突破其限制。
第三点是把党的二十大要求的“三个加快”落实到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媒体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中去。如何落实总书记所讲的“三个加快”?首先,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次,是加快全面建设塑造舆论新课题,比如在新媒体建设的问题上,新媒体要做文化强国建设和舆论政治壮大的生力军,要提高传播的效能和品味,利用新媒体去中心化优势的同时重视解决新媒体上假消息的问题。第三是加快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争取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话语权建设一直受到学界业界的高度重视,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的话语体系不仅仅局限于传播中国的新闻和文化,更高的要求是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文化,而现在我们要着重强调文明,今后我们要以此为主来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意见,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通了,把这些方面做到了,我们才能真正在中国特色新闻学这个领域中开拓出自己的天地,拥有我们的事理、学理、道理、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我们要重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在新闻领域积累的实践特点、理论特点和学术特点,将这些经验和特点总结起来,成为我们的“硬道理”。
最后,希望中国特色新闻学高级研讨班的每位学员都能开拓思路,不局限于教学中的知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构想,来解决当前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所面临的困境,争取实现占领全球传播制高点的目标。
再次感谢大家多年来参与的工作,也感谢中信基金会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全国各高校、媒体单位长期以来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造就中国新时代的新闻传播高手。最后祝愿大家在炎热的暑期顺利完成学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整理|林毓菁
图片 | 王 彤
编辑|林毓菁
审核|陆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