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1

全球胜任力海外调研课程|以爱为舟,雨中漫行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作者:清华传媒评论

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该课程旨在带领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实地探访,开展小规模、深度性、实践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创造跨年级、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强化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青年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受挑战的同时保持了向上向前发展的积极活力,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因此,此次课程旨在了解中欧关系现状,促进中欧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以青年视角展望中欧关系的未来。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赴荷比卢支队于10月7日至15日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开展为期一周的海外调研活动。

布鲁塞尔、卢森堡、鲁汶,课程过半,“欧洲心脏”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画册已经在支队师生眼前徐徐展开。画册的下一页,是细雨纷纷的阿姆斯特丹。对这颗坐落在北海之滨的明珠,即使落下一点阴雨,也就仿佛一颗水珠滴在珍珠上,不仅无损于它的珠圆玉润,反而让它显现出更为绚丽的光彩。

10月11日晚,支队师生迎着滴滴细雨抵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支队下榻的酒店位于阿姆斯特丹曾经的一个工业区。在这里,许多建筑还保留着工业化前期的风貌。但如今,这些曾经的仓库和工厂几乎都被改造为各种商旅和文化建筑。在鲁汶之后,这里再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化历史遗迹的精彩案例。

对话阿大

图片

17世纪上半叶,大量移民涌入了阿姆斯特丹。携带着大量财富的人口催生了对知识的渴求,阿姆斯特丹大学便在1632年应运而生。如今,阿姆斯特丹大学已经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府,尤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阿姆斯特丹大学作为执牛耳者,正吸引着无数新闻传播学子来此求学问道。

图片

10月12日上午,支队师生来到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与传播学系师生进行座谈,希望能从学术角度增进中欧传播学界青年学子和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系教授T. B. Araujo,副教授Mark Boukes和助理教授Linda van den Heijkant带领部分学生热情欢迎了支队一行。双方首先介绍了各自的基本情况。Araujo教授从项目设置、研究方向、国际交流等方面对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系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徐博也代表支队师生一行介绍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情况。

图片图片

随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莉以《The European Union's Digital Public Diplomacy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Examination of Eu's Weibo Account》为题为在场师生做了报告。在报告中,张莉教授围绕欧盟驻华使团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微博开展数字公共外交活动、欧盟驻华使团在数字公共外交活动中试图向中国公民传达的欧盟形象及其效果、中国公众如何回应欧盟驻华使团传播的信息三个问题报告了研究发现,从而揭示了欧盟驻华使团开展数字公共外交的努力和挑战,强调了通过双向互动来促进理解对于在数字时代建立有效的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图片图片图片

基于报告内容,阿大师生就欧盟驻华使团在公共外交中遭遇的挑战、欧盟与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冲突等话题向张莉教授提问。此外,双方师生还就以青年群体为对象的社交媒体研究、传播学视角下中荷两国关系的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此,Mark Boukes副教授鼓励双方同学们互相学习,找到彼此之间学术领域的交叉点。


在会后,Mark Boukes副教授带领支队师生参观了隶属于传播学系的多个实验室,包括智能媒体实验室、睡眠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和家庭环境模拟实验室。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支队师生迅速领会了眼动仪设备、脑电波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家庭环境模拟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深刻感受到了神经科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图片图片图片

雨中漫行

图片

下午,阿姆斯特丹又下起了绵绵细雨。淅淅沥沥的雨滴落在柏油路上,溅起点点微光。凉爽的秋风轻抚着运河水面,掀起阵阵波涛。沿着河岸行进,氤氲的雾气裹挟着来自海水的鲜甜气味,深吸一口便足以沁人心脾。雾雨蒙蒙,给阿姆斯特丹罩上了一层面纱,更增添浪漫和神秘的气息。注意听,“叮——”有轨电车摇起了发车铃铛,“咚——”圣尼古拉斯教堂低沉的钟声在空中回荡。伴着钟声与铃声的“交响曲”,踏过错综复杂的电车轨道,支队一行在河岸登上一艘名为“Lovers”的亮橙色游船。正如一位当地人对支队同学所说的那样,准备乘着满满的爱意欣赏美丽的阿姆斯特丹风光。

图片

游船开过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一侧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中央车站。这个由三座拱形组成的庞大建筑兴建于1881—1889年。它坐落在三个人工岛屿之上,由8687根直径超过半米、长二三十米的大木桩支撑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修建于水上的百年老站,中央车站在过去100多年来一直是荷兰全国的铁路枢纽中心。在这里,每天有超过1400趟火车抵达或出发,有约16万名旅客进出。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们,总是埋头快步,脚步匆匆,大抵是即将在此赶赴下一段旅程。而在另一侧,则可以看到这座国际化都市最为繁华的部分,看到灰白色的海鸟忽在岸边悠闲踱步,又忽地展翅飞上灰蓝色的天空,越过宽阔波澜的河面,穿行于鳞次栉比的大厦之间。

图片图片图片

游船穿过狭长的地下通道,仿佛一下子就将所有乘客从现代都市带回了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那时的荷兰迅速崛起,以商贸手段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阿姆斯特丹也从十六世纪初叶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港口。


发展起来的阿姆斯特丹河网纵横交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也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以中央车站为中心向外延展,全城一共有大小165条人工开凿或修整的运河道。绅士运河、国王运河、王子运河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三条河道,在历史上曾分别是统治阶层、富人阶层、市民阶层的居住区。2010年,阿姆斯特丹17世纪的运河环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透过游船的玻璃窗,各色的文物建筑、历史古迹映入眼帘,如同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伴随着语音导览的指引,我们见到了盖有翡翠绿砖瓦的水上中式餐厅,了解到阿姆斯特丹有着欧洲最古老的华人聚集区;瞻仰了荷兰国家海事博物馆和它的最大号藏品——“阿姆斯特丹”号帆船的原样复制品,感受那些海上探险家们勇敢无畏的精神;邂逅被戏称为“荷兰假牙”的歌剧院,领略荷兰历史悠久的歌剧艺术;还有沿河岸矗立的砖红、土黄、深蓝、浅灰色的山形墙建筑,外墙上精美的雕花与门楣、高大明亮的玻璃窗,无不静静诉说着黄金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图片图片图片

欧洲夜谈

图片

作为本次课程的重要一环,支队师生已先后举行了两次集体研讨,围绕在当地深度浸润期间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10月8日,在结束了最初两天的行程之后,支队师生举行了第一次集体研讨。这两天,支队师生先后参访了新华社欧洲总分社、门宁门战争纪念馆、申根纪念博物馆等地,还近距离观察了卢森堡大选,并在卢森堡街头进行采访,收集当地人对中国认知的一手信息。支队全体同学此前均没有到访过荷比卢地区,这两天密集的参观行程帮助同学们在感性层面上形成了对荷比卢地区的最初印象。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作为支队同学们的共同感受,大家纷纷表示,如果说欧洲人对华缺少了解还在意料之中,那么许多欧洲人甚至没有对华的兴趣则完全在意料之外。徐博等同学则提到,在与当地民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并不十分通用。以为“学好英语,走遍天下”的我们,竟在欧洲的心脏遭遇了语言不通的难题。针对同学们初到欧洲的感受,胡钰老师精确概括出了开展跨文化沟通中的两个“不等于”:你的做法并不等于别人的想法,自以为是的形象并不等于他以为是的形象。而从语言的问题说开去,胡钰老师则在我们平时常说的“西方不等于世界”之后,再加上“英语不等于西方”的犀利点评。张莉老师则指出,同学们这两天主要以感性的认知为主,未来还将通过座谈等形式以更加理性的视角走进中欧关系。她勉励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更多积累体会和感受,并在与各种中欧机构的座谈中释放出来,从而转化成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以及不同的切入问题的路径,最终加深我们对中欧关系的认识。

图片

10月10日,在行程过半之时,支队师生举行了第二次集体研讨。相比于最初两天的行程,这一阶段的行程更加突出中欧人文交流的主题。支队师生先后前往卢森堡Strassen市、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支行、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鲁汶大学等地,与中国驻欧机构代表、欧洲当地政界、文化界人士开展密切交流。

此时,同学们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多领域的交流座谈,已经对中欧关系形成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甘泽霖同学表示,之前我们仅仅为一些欧洲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而感到不解,但在领略了卢森堡的多元文化,见证了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在开展国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的积极努力之后,我们应当一方面秉持跨文化尊重的立场,认识到中华文化对欧洲人而言也仅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乐观,认识到缺乏了解总比错误了解要好,这些在中欧关系上还没有被设置议题的人们,正是我们对欧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的重要基础。

图片

供稿 | 全球胜任力课程专题调研

赴荷比卢支队

图片

▲第一期:对话探访,共谋未来

图片

▲第二期:寻欧陆风情 探多元文化

图片

▲第三期:“你好”卢森堡 ,“再见”巴别塔 

图片

▲第四期:know others more, love others more.

图片



编辑:liu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