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8

雨林修复:血脉相连的基诺族

来源:清新国新 作者:高一凡 仲宇璐

01

出走:消失的雨林


山峦起伏,河流纵横,野兽穿梭,崇山峻岭间时常能听到多种鸟的啼鸣声。晴天时,阳光透过高林筛下的光斑洒在了地面匍匐的绿色植物上,在雨天,云雾缭绕,静谧无声。

这是基诺乡巴飘村,位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之中,是中国第五十六个民族基诺族的世居地。自古以来,基诺族信奉大自然,在几百年间,基诺族人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旱稻等农作物,当土地的养分消耗殆尽后,又用一把大火让土地休养生息。大自然也偏爱基诺族,森林里年年岁岁生长着无穷无尽的菌类、竹笋、白参等二三十种山珍野菜,可食用的山果达到一二十种,随手摘下一串鲜红的果实,里面都隐藏着饱满酸甜的果肉。


图片

基诺山中的菌子。图/臧林熙


“把盐棒头插在地头里都能生根发芽。”这是基诺族人对他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形容。

基诺族人布鲁都自幼生活于巴飘村。在一片裸露的山头上,她指了指脚下:“这里以前是我的小学,一推开门就是深得看不见边的林子,山里还有老虎,熊也特别多。”然而现在这里只剩下了黄土,汽车行驶而过,一阵飞沙扬起。

1979年,基诺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在此之前,全乡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人口的标准。想办法吃饱肚子成为全乡人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种植橡胶成为一个让族人腰包鼓起来的途径。

鼎盛时期基诺山的村民可以种植18多万亩的橡胶树,每年干胶片就可以制成8000多吨。靠着橡胶、茶叶、砂仁等多种农作物种植,基诺族成为云南省率先脱贫的直过民族之一。


图片

基诺山巴飘村口。图/曹鹏远


但是基诺山并不是橡胶树最适宜生长的地点。橡胶原产于亚马逊热带雨林,它的生长需要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6~27°C 。然而基诺山的年平均气温在18-20°C ,且此地橡胶树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橡胶不仅出胶少,种植密度也比较小,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比较有限。

近几年,随着橡胶价格持续走低,对于基诺族人而言,橡胶不再是理想的经济作物。“一棵树一天的胶也就卖5毛钱,一家人每天起早贪黑忙到晚,价格却卖不上去,一个月也就赚2000多元,就没什么人采胶了。”布鲁都说。

沿着基诺山一路向上,依然连排种着直径三四十厘米的橡胶树,在与人同高的位置上挂着一只白色的小碗,树干上有着或宽或窄凹痕。划痕颜色越深,说明树木取胶时间越长。曾经新鲜的刀痕已经氧化成黑色的树干,曾经这些白色的碗源源不断承接着给基诺族人带来财富的白色乳胶,如今只剩下半碗浑浊的雨水,还有漂浮着的蚊子幼虫。


图片

巴飘村寨山头上的橡胶树。图/彭欣怡


然而大片的橡胶树仍然遍布于巴飘村的山头,吸吮着森林的营养。橡胶树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份,会破坏当地植物生长的土壤。同时,起初因大量砍伐原生树木种植橡胶树,基诺山的原始森林出现了景观破碎、天然林孤岛化的现象,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同时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你看看那些山头是不是光秃秃的,都是橡胶,以前那些都是树林。”布鲁都又指向远处的山头,“橡胶一批批种,树一批批砍,很多森林都消失了。”

一场对自然的修复,变得迫在眉睫。


02

回归:雨林修复


凌晨两点钟,巴飘村胶农白切资带着他的砍刀和水桶上山了。从他家到山头的橡胶林有10公里,他骑着摩托车摸黑上山,半小时能到家里的林地。这片地有400棵橡胶树,每棵树上割一刀,接一捧胶水,每小时割六十多棵树。八点,太阳跃上山头,白切资就背着沉重的胶水下山回家——因为在太阳底下割胶,树木流出的胶水会被晒干。

在巴飘村,农民基本除了种茶就是在采胶,白切资也不例外。由于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茶田逐渐疏于经营,橡胶成为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近几年来,这份收入愈发单薄。时值2018年,西双版纳的天气格外湿热,不时会有强降雨把这一片橡胶林的胶液冲入土地里,使胶农用以吃饭的生计打了水漂。橡胶价格也在持续跌落,全球的橡胶都在供过于求,国内平均价格甚至跌破了成本线,到农户手里的钱就更少得可怜。

转机发生在那年夏天。白切资的侄女布鲁都带人来家里看他,对他介绍村子里即将开展的新“买卖”:你砍一些出胶不好的橡胶树,换上我们送你的树苗,比如紫檀、铁刀木之类的,平常只需要给树苗砍砍杂草,种上一棵我们就给你10块钱,你来不来?


图片

雨林基金会与巴飘村的联络人布鲁都。图/臧林熙


只要种树,就能拿钱?这听起来不像是靠谱的买卖。之前就有老板来村子里吆喝村民种地,结果种完不光果子是人家的,地也成了人家的。白切资想,这群人不会把我的林子偷走吗?

但只靠种树每年就能拿几百、几千块钱,这又让白切资跃跃欲试。最后,他决心试一试,种下了3亩地的树苗。

就这样,白切资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参与这个叫作“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的9户农家之一。

2018年,该项目由西双版纳林草局、基诺山基诺族乡人民政府和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牵头发起,在白切资所在的巴飘村打造雨林修复示范点。

“最开始做这个项目,是因为版纳的生态破坏太严重了。”基金会工作人员蔡敏介绍道。公开资料显示,雨林修复项目希望通过实施退胶还林、增种多样化树种,去连通天然林,建设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恢复和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起初,项目下发村民的树苗都是由林草局供给的珍稀树种。几年过去,由于一些树种在当地很难存活,村民们开始自发寻找本地的树苗,如紫檀、铁刀木、山桂花等等,如今树苗存活率有所提高,且包含多样性的树种,5年来成活的树苗已达到2万多株。

通过呼吁村民退胶还林、给予他们每年每棵树苗10元的管理费,项目目前在巴飘村已经召集了40多户农家、200多位农民参与雨林修复项目,树苗种植面积已扩大至503亩。

一棵树10块钱,听起来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却能够大大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从前的巴飘村民布鲁都,如今已成为雨林基金会和巴飘村的联络人员。她算了一笔账:从前,胶农每月有15天都需要像白切资一样在凌晨上山采胶,如果只有一个劳动力的话,一家收入每月最多能达2000~3000元,而一年只有4~11月能够采胶,算下来一年收入最多不过两三万元。而现在,在热带雨林修复项目,农户每年仅需为树苗锄草2~3次,就可以依据种植树苗多少,在每年年末收到一笔固定的管理费用,劳动时薪由此大大提高。

布鲁都自己家也参与了雨林修复项目。她种了600棵新树,一年仅管理费就能有6000元,已经是从前日夜耕作才能获得的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图片

巴飘村山头有关热带雨林修复项目的标牌。图/高一凡



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新种树苗越来越多,巴飘村当地的单一人工林已经演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符合生态系统,并且将持续向天然林发展演化。而生态环境改善也带来了新的“生意”:生态旅游。

近两年,雨林基金会开始和龙象公司等旅游公司合作,在巴飘村的林地间开展雨林穿越活动等生态旅游项目,村民们只要有空就可以去做向导,带游客在森林中徒步,每天能赚150-200元。

最初担心雨林项目会不会是骗局的白切资,现在也做起了向导。“旺季的时候,我们每天每户都有人出去做向导。”他21岁的儿子也在附近的雨林冒险项目中担任教练。从前每月收入两三千的白切资家,现今月收入已有六七千。

同时,巴飘村村民的“老本行”——种茶,收益也在变好。布鲁都自家就是以种茶为生,“因为我们要求村民不再打药,所以茶园的土壤和生态也会变好,村民们种植的茶叶品质会提高,茶叶的收入也是要比之前好很多的。”

就这样,不再“摇钱”的橡胶树被退林还耕,基诺族人曾经熟悉的绿色逐渐再次铺满整座山头。


03

生态:利在千秋


走入植物搭成的巴飘村寨,喇叭花沿着木质的围栏探出枝桠,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随处可见,主楼沿着水泥路依次排开,不时听到村中家养土狗的吠叫与通行过的摩托车声。


图片

现在的巴飘村寨路景。图/仲宇璐


刀哥的农家乐就开在寨口200米的位置,竹楼里摆放着三四个竹桌,牛肉包烧、香茅草烤鱼、鸡肉粥、瓜尖汤等基诺族特色食物陆陆续续被摆到食客面前。

“我的农家乐的味道是这里数一数二的,乡里比赛我拿了第二名,都是请的有名的人来评选的呢。”刚从厨房里走出来的刀哥擦了擦额头的汗,提起自己的农家乐,话语里不无骄傲。

他是第一批加入热带雨林修复计划的基诺族人,在侄女布鲁都的热情游说,以及村委会成员的责任感下,在克服了“他们难道真的会按时发管理费”的疑问后,他拿出了10亩林子,种下了印度紫檀、黄花梨、大姑紫檀等品种。“它们现在都长得可好了!”

在此之前,刀哥主要依靠种植茶树和橡胶树,一年收入大概四五万。热带雨林修复计划计划后,随着周边生态的逐渐恢复,络绎不绝的游客进入了基诺山。

原本寨子里也有两家餐馆,但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并不能展现出基诺族民族美食的特点。“游客需要的是我们本地的口味,那我就做我们本地的口味。”在这样念头的推动下,2020年刀哥也开了一家集民宿、民族菜为菜品为特点的农家乐。“因为我们的口味,这家农家乐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出去了。”

如今,刀哥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二三十万每年,农家乐墙上的厨艺大赛奖牌越来越多。

类似的,布鲁都等村民也开始在村庄里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乡间的旅游产业链初具规模。

在巴飘寨中,村民家里随处可见各种具有基诺族独特风格的文化产品:基诺族帽子、刀布编织的耳环、当地特产的蜂蜜和茶叶等等。在寨口的集市里,身着基诺族服饰的村民唐海燕正在抖音直播售卖当地特产。据布鲁都介绍,当地的大鼓舞、砍刀布和砍刀打铁技艺等已经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巴飘村民唐海燕在寨口直播。图/陈斯达


随着本土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巴飘村民回到村中,从事起向导、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相关工作。

据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春介绍,热带雨林修复项目即将扩展到巴飘村周围的其他村寨,如巴多村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万物并育合和生”,世代生存与热带雨林的基诺族如今用另一种方式反哺自然。这并不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村寨,这也不是中国唯一的雨林。

当被问及未来想做什么时,布鲁都的小儿子说:“我以后也要跟爸爸一样在基诺山种树当向导!”

在布鲁都父母那一辈,由于没有接受过汉语教育,寨中干部需要挨家挨户进入每家竹楼宣讲,告诉他们不要乱砍树、不要乱打农药,而如今,生态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种树,都是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造福。”布鲁都说。


撰文 / 高一凡 仲宇璐

排版 / 高一凡



编辑:liuyx